我一直不太喜欢上「口令」很密集的老师的身体课,听多了会脑子嗡嗡嗡发胀,要么是反应不过来,要么是消化不良。 从 22 年上完 ryt200 瑜伽教培课后,我不断在思考自己想要的口令是什么样的。很多市面上的瑜伽课程,老师的口令就像是复读机里蹦出来的字幕,感受不到什么老师本人和嘴里吐出来的话的链接。我甚至可以脑补这些老师在上教培课时看资料,在小红书上搜口令词,去不同教室里扒序列和口令照搬回家背诵的场景。

我也陆陆续续上过一些费登奎斯的课程,在不同老师上课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老师本人是否有真正思考过这句口令到底是什么意图,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我很喜欢荔枝味的费登奎斯课程,最大的原因也是我很喜欢她讲话的方式。就是她在传递那些口令的时候,你完完全全知道这就是她的语言。一种非教条式的背诵型口令。

所以如果想要在这条道路上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身体练习陪伴者,我给自己心里默默定下了第一个标准:一定一定一定不要说自己没有身体直接经验过的话。

传统教育中的交互形式总是以「信息的传输」为主,而这一形式也延续到了商业的教育环境(比如瑜伽馆)于是也不难想象上完 ryt200 教培后续的路径是:老师需要不停不停去上更多更多不同花样的工作坊,获取更多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你的学生。否则会被迫处于一种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之中。

在上 Bruce 的 movement 课程时,他的开场理论部分介绍通常不会超过两分钟,几乎每次都讲的口头禅也是:我不说那么多了,头脑上的理解也只是第一步,大家还是开始练习吧。

荔枝味和 Bruce 这两位老师提供了我一种相信,就是在课上不说那么多话来显示自己知识渊博 & 不说自己不信的话是被允许的,而也恰恰是他们独特的授课方式吸引到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他们的陪伴下深度练习:在给定框架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与参与者极大空间具身探索自己的身体。

最近在读 Spacious Yoga 的老师 Iain 的博客。Iain 老师在巴厘岛有一个运营了蛮久的阿斯汤加 mysore 小教室,本人也持续练习了近三十年,让我比较惊讶的是,最开始 Iain 是练习艾扬格瑜伽的,后面一些机缘转了阿汤,阿汤的前三个序列都是 Iain 自学的,他是自己练了十几年甚至在加拿大已经开始教阿汤,才遇到自己的第一个阿汤老师 Richard Freeman,跟着他重新从初级序列练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跟随 Rolf Naujokat 从头再来学到四序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遵循要去印度拿授权才属于一个有资格的阿汤老师的「业内标准」,他提到最开始自己对要和所谓的阿汤国际社群保持联系毫无兴趣,自己是非常非常后期,发自内心对去印度看看在那边练习有什么不同体验产生了兴趣,才跑去印度,顺便又重新跟随 Sharath 从头开始学了一遍,并拿到了二级授权。

然而,在内心深处,我对 mysore 的经历并无渴望。我每年都会花 3 到 5 个月与 Rolf 在一起,并且每年都会参加 30 到 60 天的内观闭关。我完全把 Rolf 当作我的老师。我没有渴望或需要另一位老师,并且觉得我从 Rolf 那里得到了阿斯汤加血统的真实传承。在我与 Rolf 一起练习的同时,试图与 Sharath 建立关系,从而分割我的时间和我的练习,这似乎适得其反。如果我在那些年去 mysore,那只是为了授权证书,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真实或适当的理由。

这乍一看在阿汤原教旨主义心中可是大逆不道的:学习体式需要跟随有 mysore 授权的阿汤老师,并循序渐进被给与体式才是正统的阿汤练习者。读到他的故事和经历,再次给到我一个提醒和 aha 时刻,就是所有过去几年在练习中看见的/被教导的「规矩」都并不是完全要去遵守的,ta 们很好地提供了一种框架,但并非不那么做就是错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方式。

另外,关于解剖学和口令,Iain 也谈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通常鼓励练习者在瑜伽练习中少关注解剖学和生理学,而更多地关注现象学和具身感觉。孤立地关注解剖学和生理学,孤立地参与关系,往往会将一个人锁定在一个独立自我的幻觉中,并导致一个人被困在抽象镜子的迷宫中,而现代人类则迷失在其中。在现象学和具身关系中与地球移动是我们物种数十万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我们物种的祖先谱系数百万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我毫不怀疑,我们的狩猎采集祖先凭直觉穿越森林和大草原,仿佛环境是他们自己身体的延伸,并且比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更擅长运动。

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他的博客,我一口气炫了好几篇,收获很多。

练习不囤积

有一天走路的时候,突然想清楚了一个事情,关于力量训练中的力量是越多越好嘛这个困扰了我挺久的点。散步时身体很直觉性的表达从脑子里蹦出来:力量对我来说够用就好。日常会有哪些场景对应着需要多少的力量?根据需要去培养力量。类似买东西和我曾经对物质的囤积是一样的。需要多少,就按照这个需求买,不无脑囤,东西囤到一个数量你要花多余的时间和注意力去做库存管理和物品保养维护。日常生活中好像不太会有那种非常迫切需要多大的力量。可能就是搬箱子的时候,会疑问为什么我搬不动?当有这个需求,根据这个需求去培养实用的力量。而不是说没有目的的去上重量,没有终点增加力量,然后力量变成了一个没有道理的绝对正确至上的事情。之前其实没有想清楚,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可能他们说的就是对的,力量就是越大越好。

然后神奇的是,昨天在读《李小龙健身法》中,他也提到自己需要的是那种能够转换为劲力的速度性力量。劲力:能够结合现实世界的需要,通过训练将自己的力量快速而有效发挥出来的能力。

另一个对不囤积的思考是,我觉得应该像养猫猫狗狗前那样审慎地决定,要不要将一件新的物品带入生活。 我们知道养动物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陪伴,照料,关怀,要面对 ta 生病时候的情绪波动和治病潜在巨量金钱和时间的投入,所以在决定要不要养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考虑和认真的决定。

但是对物品好像是一种介于上头和冷淡的两级摇摆,没买之前脑子发热,得到后又冷淡对待,心思盘旋着寻找下一个物品的购入。一个物品实实在在进入自己的生活,也就意味着让渡空间和一部分的精力,衣服要洗要挂出去晒,有的衣服材质比较脆弱敏感,容易起皱,晒完还需要熨一遍才能平平整整。最近才切身感受到物品是有生命力的,万物有灵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喜欢的衣服做成一个共享衣橱,为小范围的亲密朋友圈所使用,自己和物品之间不是独占的关系,感觉会更接近想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