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完整一年里我最爱的月份(前提是在杭州),刚迈过了躁动的春季,温度又还没热到难以忍受,也没有六月梅雨季的黏腻,属于一种清爽干脆的渐变过渡带。当然也还因为生日在五月,在整个月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接收祝福和夸赞。早上看小张发的微博有被笑到,决定加入练习。
上个月有一天心血来潮把竹白的订阅者们都导入到 typlog 这里了,搞完又感觉心里发怵觉得是不是侵犯到别人隐私,被我强行加入的「被」订阅者如果不想收到推送,请随意取消。
过去四个月都完全没有更新欸,这个不做什么的过程源于我和钱关系上的转变。以前我会因为不想浪费 tylog 的订阅费每个月强行出现一下,哈哈,「不想浪费钱」是我做点啥的强动力之一,有些阶段甚至是唯一。在满足自己想要生活支出需要钱的数值底线后,拥有更多钱好像就和自己没有了关系,(需要通过交换劳动力、时间、注意力)换取账面上的更多,并不会让我提起劲,拥有更多动力。但是,反向的「不想浪费一笔钱」对我一直很管用。比如屡试不爽的,如果想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技能/兴趣爱好,就直接花钱来买课程/工具,因为我难以忍受闲置,总想要得到那种自己没亏没白花还小赚一笔的感觉,所以花完钱去到现场学习,全勤现身,物尽其用把一个工具薅到秃噜皮,带给我的满足感和动力会源源不断,远超过了赚到一笔具体的钱(但不知道拿 ta 来干啥)。
可是,这种管用的办法有时候会蒙蔽掉真正的意图,从积极方面看,ta 可以帮我熬过接触一个东西的那些平台期/想直接弃了的过程,送我去到一个全新的开阔的风景区,但时间久了我常常也会因此分不清自己最初自发性的那个动机是什么,意图混杂了不想浪费钱和想做这事情本身。这个办法在今年年初也开始失效了,当我第一次因为报了一个课,但从头到尾只出现过两次并感到毫无情绪波澜后,我意识到它不再管用。
漫长的二三月,大部分白天清醒着的时间除了在工作,在翻译 Iain 的新书 Ashtanga, Embodiment and Complex Systems,剩下好像都是在昏睡。无力和虚弱弥漫着生活,对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兴趣。期间和团队的小伙伴一起去上海鲜花港 Let's VisionOS 摆了个摊,28 号媒体日中午结束,我蹭上了邻居摊位 Music Mate 开发者的小汽车去最近的商圈吃午饭,路上放起了方大同,我们在后座边听边摇摆,那天上海温度寒冷飕飕转暖中,空气里也可以闻到春日气息,身体感到明亮和轻快,那时候并不知道第二天会听到什么消息,三月是最适合听方大同的季节。
3.1 上海开太阳了,早上因为在摊上见到很多新老朋友,灵买的小伙伴,全天说话社交,但都没有感觉很疲惫,反而是有电量满格的充实感。愉悦感达到顶峰,随后就是听到饭团说方大同去世了,脑子是懵的,悲伤都还来不出现,接下来几天,从上海回来杭州后,一直控制不住刷他的微博、网易云、 IG,开始陷入第二轮被混乱失序包裹的长长低谷期,不想运动也不想吃东西,每天的任务就是睡觉和把工作干完。
往期「花一笔钱报个新的兴趣班」也是我解决低谷的办法,好像以前我都一直觉得低谷是错误的,是脱轨和状态的污点,需要被迅速度过和清除掉,但居然花钱也不再管用,我决定安心待在这个低谷里,久一点。
三月底 fori 问我要不要参与灵感买家俱乐部四月份的十天创作日志挑战,以及续费优惠丨写下的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刚好那几天我在翻译上也进程过半,开始了倦怠的爬坡期,觉得是个不错的契机,就参加了。前几天和 fori 聊天,她说:“看你工作间,似乎从一个低能量到复健的过程 🤔” 我回忆了下四月,好像是这样,答应参加的这个决定,很像日常生活里,出门去公园待一待的那种决定。有时候散步去家附近西溪湿地,在石阶上坐了一会儿发呆,望着眼前满眼满眼的绿总感叹是的每次只要出门都觉得不亏。最难的好像是决定出去坐一坐这一步,真是很难,但只要能出去就会有惊喜。
近半年,我受困于:一个曾经给你很多正反馈的东西如何在积累过程中变成框住自己的执念。我把这个过程记录在了灵买的工作间里
那个事情本来很享受,也很滋养,对这个事情也没什么期待,然后每次做这个事情都有很奇妙的新收获。逐渐开始因为前期积累到很多正反馈,还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有点擅长和有天赋呢,慢慢开始就无意识种下期待,希望每次做这个事情都有一些收获和所谓的 insights,反而后面 慢慢就被困住了。
我觉得最近自己和运动和身体的探索就进入现在这种状态了。前几年每次在不同的运动和动作里发现共通的运动模式,发现不同身体部位之间的联动关系时,就是最兴奋和喜悦的时刻,能在身体里发现新大陆,感到满足,觉得我有这个身体就够了,可以无限探索下去,还有比这更平民不花钱又自由的乐子么。到现在我做什么运动都有这层期待,总希望每次都有很多 aha moment。然后就不怎么纯粹了,完全没法放松地像最开始那样享受动本身了。
有时候在想如果只是期待帮我达到今天消耗多少卡路里,达到运动时长什么的,可能心理负担就完全没有了,因为做到这一点还蛮简单的,但老实说我根本不在乎那个数据。也不知道怎么回到最初的那种状态,反正现在就是混杂了各种焦虑和不知所措。过去六年到今天,打开垫子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困难过。
在 10 日 10 日连续的书写里慢慢梳理毛线团,某一天独自断联的散步路上,我决定放弃阿汤(虽然...这好像也不是我第一次决定放弃),曾经它的美好存在在于为那个阶段中困顿的我提供了出口和张力,但当拉力不复存在,重复它的动力好像也不再强烈,不想为了一种第三方的目光,为了一种虚幻的身份执念,去继续自己可能没那么享受的事情。很感恩过去四年半尝试记录日程,尝试想去打卡不同的汤馆,曾经自发 j 过的我也更加了解一个特质的阴阳两面,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面对的场景去导航,是自发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喜欢这种拥有主动权的感觉。要放弃掉找新的阿汤老师、阿汤场馆、阿汤课程、新的阿汤序列;要放弃掉为了拜访一个场馆而去一个城市,要为了那个地方订住宿订行程;要放弃今天规划未来一周一月的练习时间,放弃提前 block 时间段,放弃今天在西溪湿地的地板上感到愉快,从而想要未来每一天都拥有这样好的感受,今天的心只能为今天的我负责,明天的心得等到明天再议。
前天读梓涛谈自己最近一年的消失,里面这样两段话:
我终于开始享受无人在意也无人问津的生活,我不需要活在注视之下,也不会有任何人对我有怎样的预期(当然或许本来就没有),我在从某些巨大的债务中逐渐解放出来。开始以一种既慢又快的方式重新感受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爱,我想要的,我求之不得的,这或许是一次真正在毁灭边缘后的重生。
落日间不再是我的“作品”或者是任何的价值来源,对我来说,播客和译介计划是两个现在想来还算有所价值的工作,但是这意味着我已经要告别这种过去的工作方式了。我或许会在近几个月将上一阶段遗留未发的游戏-戏剧文章,游戏-文学文章,还有一篇方法论意义的《一种思考、研究和创作游戏的方法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hink, Research and Create Games》,并谈谈我躁狂时候在北大所说的“最后的研究”后,我就和这个阶段完全告别了。
也许是因为所处的心境有一些重合,所以能感到很强的共鸣。Iain 老师的书我还会继续翻译,到八月份收尾后,我也会和这个阶段完全告别。
最近的能量补给
- 竹本的新视频:我是被伴侣治愈的东亚小孩有一天看了阿挺和竹本的视频后,梦回到最早最早期看 vlog 这种表达媒介出现时候的兴奋和好玩,说实话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产生这样的感受,一甚至度对视频感到疲惫和厌恶。有一种眼前一亮,心又动了的感觉,觉得记录很好,花一些时间慢慢做一个东西很好。
- 【方大同】20180618 GMA TALK 2018金曲讲座 大同聊 groove,聊练拳和做音乐里的相似性,好迷人好喜欢。
- 树老师的 198-如何培养自然的食欲?树老师这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如果人和食物的关系是购物者和消费品的形式,人会有更大倾向暴饮暴食,吃超过自己身体需要的东西。但如果是劳动者和劳动的关系,人在制作整个食物的过程需要花费的代价(诸如处理内脏吧啦吧啦)会让你更清晰自己的需求(我理解是有足够长的反应时间,因为手机下单买吃的在今天这个时代很方便,方便到人可以不用冷静想想现在身体到底想吃啥),你知道,在结束制作食物的劳动后,只是想吃口好的,让身体满足,所以并不会过度吃,吃到让身体撑得不舒服,自己做饭自己吃,会更接近身体自然的食欲。同样,也自然而然不需要那些记录卡路里、营养素、吃的分量,人工刻意的追踪记录和微控制。
- Jacob Collier 上过的全部播客 是最近的充电宝了,摘录一些:听和玩音乐的界限很薄,你在听的时候,耳朵就在追随轮廓。不同的和弦会有不同的质感:有的是漂浮在空中无根的,有的是要准备搬家的,有的是此处安心是吾家接地着气的。文本信息和音乐信息的一个重要区别:文本信息会先通过头脑,消化一番后再去到你的心;但音乐信息有快车道可以直接抵达你的心。jacob:我也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人,小时候刚刚开始接触钢琴坐下来也是这样的(演示:双手重重按在琴键上)这个过程是很有必要的,一开始是这样,接着我们可以开始修剪。钢琴的分辨率 resolution 其实挺低的,可以把 ta 理解为 8-bit 电视机,我的学习方式:do something and deepen the resolution...
哈哈哈哈 jacob 你可真是类比的神,如果不搞音乐了,请你务必去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