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驶入休息季

度过了一个节奏迅猛、疯狂采集、心火过旺的夏季,两个月内口腔溃疡了两回,疼到只能喝粥,嚼不动一点硬货的那种。自我诊断这是由于本人极度容易纵欲,执行力强但容易着急,用力过猛。如果很喜欢一个事情就会很没有节制,信息摄入过度;喜欢的东西也要一直吃,最近又沉迷上吃橘子了;多线并行探索的领域过多(虽然都是一个线头牵出去的。

以前坐班时候的作息相当甚至有点过分健康,潜意识觉得每一分工位外的时间,都是赚来的,所以要用到刀刃上。早上六点半起来去馆里练阿汤,晚上十点基本上就睡下,下班了电脑一点都不想打开,所以有什么工作之外感兴趣的东西也不会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总是觉得「睡觉和休息最要紧」!

一脱离了这个框架后,完全没法没边,常常晚上十点才刚刚开始头脑兴奋,摊着屏幕准备大看特看感兴趣的东西,结果就是入睡困难 + 晚睡 + 睡得浅。再加上现在团队做的 app 是健康方向的,秉承着爱一行恨一行的传统艺能,我偶尔也会努力往「公司 + 产品 + 内容」这个集合体所坚定奔跑的方向逆行一下的。身体里的反骨基因时不时呐喊:活这么健康是不是很无聊啊,过这么洁净的生活是不是丧失了藏污纳垢的能力啊,一周七天,总要分两天活得颓废没有激情一点吧。

尝试过各种反骨基因想试的颓废生活方式后,决定正视自己还是个根正苗红的擅长过无聊的有规律的健康生活的人。我也很喜欢传统文化里按照节气生活的那套东西,最近就准备把秋季设置为我的「休息季」:关闭了朋友圈、减少小红书的使用、YouTube 上没看完的视频都往后挪挪、出门骑行散步不带耳机、睡前一小时脱电;尽量减少兔子洞和新鲜事物线头出现的可能性,好好消化整理过去两个季度探索采集的材料。

想起来去年在成都冯女士家我还激进地尝试过卸载微信,此刻好难想象又好怀念那段人机分离度很高的日子啊/...

寻找媒介和容器

我的分享欲过剩,夏天尤其显著。因为过去从别人的分享中获得过许多,所以天然也会想更多分享给过自己灵感的东西,但材料适合分享的媒介不太一样,最近在细细体会这个点。小红书就很适合分享「单点信息集合」类的,也很适合拿来做活动的招募,获得反馈的效率确实很高,小红书是个大型 curation 宇宙。但更长的个人体会就不太适配了,newsletter 和公众号就特别合适。

为材料寻找媒介的过程很像月老牵线,不对头的牵线就会好别扭,不过都是「先试试看」才能下结论。比如我最近尝试了不同的锅,发现最适合自己做饭风格的锅具:砂锅。我的做饭风格是:求生风。冰箱里有什么剩的原材料就拿过来混搭下,只要还有剩着的菜我就不会主动去买新的,一定会等到做无可做的阶段。砂锅集合烹炒炖一体,又适合小火煨焖的菜,夏天我几乎必须餐餐带汤否则就吃不下饭,而且和铁锅相比洗完还不用擦干水(真的懒到家了。总之,砂锅就是目前最适合我做饭的媒介,适合又不想琢磨精进做饭技艺但又必须自己做饭来获取一些微薄成就感和心安感的我本人。

还比如,以前我会执着地想将重要提醒、待办、习惯建立、时间追踪等需求都电子化,集合在一体,但现在发现最适合重要提醒的媒介还得是「便利贴」或者「纸张」,要确保需要被提醒的东西出现在物理空间最高频能遇到的地点,我靠这个办法改掉了好几个自己习惯性的日常动作模式,超级有用;写在 app 里只会被淹没和遗忘。媒介的区分,也是优先级和重要度的区分,简单优雅。

最近的 prompting 乐趣

一个是:根据我的兴趣点,让 gpt 给我设计旅行路线。举个例子: 开头先介绍自己对旅行的基调偏好:我是动觉学习者,实地旅行是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是我探索不同世界和文化的接口与通道。但我不是一定要穷游、落魄什么的。我需要休息好,吃得香一点,拥有清晰的注意力和心境一天里面走很远的路,拍、看很多的东西。我希望能够体验本地和身体教育/运动相关的场馆。另外,我希望实行上世代「低科技脱电 low-tech analog 」式旅行,多依赖纸质攻略 & 随机的路人 npc,减少对小红书和网页搜集信息的使用,因为很容易被信息淹没感到做决策的疲惫。请围绕卡尔维诺居住过的不同地方,他写过的书籍里出现的地点,他的日常作息表(李小龙/佩索阿,填入主题)设计一条旅行线路。10 天,不要太紧凑赶场,帮我制定预算和行程表。

gpt 提供的地点不能说很精确,但是是个不错的思路,能够提供许多兔子洞和灵感线头。 image.png

另一个是:最近每周五会在家附近的西溪湿地大地板办「动动身体自习」的活动,详情见我的小红书主页!在研究动作的选择、上课给与动作的节奏和进度时,我发现市面上现有场馆普遍的模式是

  1. 每周换课表,甚至每天的课(比如 crossfit)都在变化,需要持续不断地去开发新课程,新瓶装旧酒,推陈出新。但缺乏结构和反馈的可追踪性。

  2. 固定序列,类似阿汤/太极,每天练一样的东西,但是会随着时间的练习,不断加新的动作;有不同的序列,侧重点不同

在思考自己要选取哪种模式和节奏的过程里,我突然想到小时候学习语言中的:i+1 理论。它描述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理想的输入难度,i 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i +1 表示稍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难度。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语言学习者应接触到比其当前水平稍微难、更具挑战性的语言输入。这样的输入能够刺激学习者去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结构和词汇,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兴趣,也不至于因为过于复杂而感到挫败。

那平移下,感觉阿汤的 mysore 授课方式正是遵循了这个节奏模式。接着,这个线头牵出了更多语言学习和动作学习的相通之处。我跃跃欲试问了 gpt:我发现阿斯汤加体系里的 mysore,老师会根据你当下的身体条件和练习情况再给出下一个新体式,且你每天需要持续练习老的体式。这个和 i+1 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gpt 有话说: image.png

讲起人话来有模有样的,但给的建议还挺疯狂大胆的。 image.png

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在意的兴趣点出发尝试下呀,我感觉还是可探索空间特别大,还是蛮好玩的!

秋天好!